獲選為二○一○年美國《時代》雜誌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、《富比士》雜誌亞洲慈善英雄,也是去年度台灣典範人物的賣菜阿嬤陳樹菊出書了。書中描述她刻苦的生命歷程,更值得重視的是她的行善精神;她正宣告著新的人生目標:「我要讓窮人也可以安心吃飯、看病、上學。」

「讓窮人可以安心吃飯!」聽起來很簡單,但是要讓人「安心」吃一頓飯並不容易,因為吃了這一餐,難保能吃到下一餐。按理來說,這個責任應該是由政府來承擔的,窮人吃不飽是誰的責任?財政經濟制度不完善才會讓人連飯都吃得不安心,社會福利制度無法救濟才會造成一堆窮人吃不飽。

至於看病、上學,更是窮人下一代的大問題。家庭貧困無力供給孩子上學,這種情況已經愈來愈少,大部分偏遠地區的孩子都可以上學,只是資源沒有都會區豐厚而已。陳樹菊的願望,是為了讓窮苦孩子能得到和一般孩子一樣的受教資源而已,讓他們也能夠享有充足的教育資訊和電腦設備,也有同樣的教學環境。

至於看病也是窮苦人家的一大問題。現在每個家庭每個月要繳健保費,窮人連吃飯都成問題,那有餘裕繳健保費?有病多半只能拖著。按理說,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是政府的執掌,醫療資源的公平使用也是政府應該考量的政策,現在這些都成了問題,還要老百姓來傷腦筋。政府應該感到慚愧!

陳樹菊的行善風格很傳統,她不張揚,默默的做,有多少做多少,盡全力的奉獻,因為在她內心裡有一分感恩,一分愧疚。因為她早年負責照顧弟妹,兩個弟弟早逝,她不忍自己享受;尤其三弟生病時,母校發起樂捐幫助他就醫,「這份情我一直記在心理」。就是這份感恩的心和愧對的心,支持她默默行善三十年。

陳樹菊只是位平凡的賣菜阿嬤,無太宏大的目標,也無有計畫的行善模式在操作,不過正因為她這種直接、真誠的善舉才益發可貴。馬總統讚揚她代表的正是傳統台灣社會的核心價值:「正直、善良、勤奮、進取、包容。」這種精神正是當前社會所欠缺及應該發揚的。

「只要我想到把錢捐出去時,那些被幫助到的人的笑容,我也就笑了。」這是她不平凡的慷慨,單純的想幫助別人,單純的想讓別人笑開懷。這就是最簡單的布施,但是卻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。如今她的心願更大一些,她想讓窮人也過得快樂、安心。

陳樹菊自從去年獲國際媒體的肯定之後,在國內的知名度一夕響開,現在她行善可以獲得較多的資源和挹注

;目前她計畫成立一個基金會,想幫助更多的窮人和小孩。基金會的成立需要更多人的解囊,才有可能成就這一樁美夢。只有藉著多數人平凡的慷慨才能更快速的成就這不凡的志業。台灣精神需要大家一起來維繫傳承。

引用文章來源:人間福報社論 2011-02-23

http://www.merit-times.com.tw/NewsPage.aspx?unid=218467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h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